“小骨小骨,我膝盖痛”
“具体哪个位置呢?”
“指不出来啊,就膝盖前面、里面痛,弯腿时更痛”
经临床诊断,这位女士确诊为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这个疾病占到了所有运动相关的膝关节问题的25-40%,在膝关节功能障碍与运动损伤中十分常见,其主要临床症状是髌前、髌后或髌周的疼痛,或伴有髌股关节内的摩擦音、打软腿、关节肿胀等症状,疼痛症状尤其在上下楼梯、久坐、下蹲、跑、跳等功能性的活动时加重。
在我们的膝盖前方,有一个圆形的骨头,你用手就能摸到它,如果你把腿伸直、放松,这块骨头还可以任你左右活动,它的名字叫做髌骨。
髌骨是“镶嵌”在股四头肌肌腱-髌腱上的一个骨头,它充当着股四头肌发力“支点”的作用,对于膝关节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除了能看到髌骨,还能看到它和下面的大腿骨(股骨滑车)末端构成了一个关节,这就叫做髌股关节。
首先你要明白,这个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这个病是一种过劳性损伤,这个“过劳”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你自身的运动水平、肌肉基础、解剖结构而言是否“过量”。其发病机制与髌股关节负荷过大和髌骨的运动轨迹异常有关。人在平路行走时,髌骨受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一半,登楼梯时受力相当于体重的3倍,而下蹲时受力相当于体重的7倍,这也是为什么下楼时或下蹲时疼痛加重的原因。
高发于以下几类人群:
·缺乏锻炼的女性,办公室女性为主;
·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如定期跑步者;
·部队军人;·经常爬山、爬楼的人;
·需要反复蹲起的工作者;·全身韧带松弛者。
仔细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肌肉力量不均衡
大腿两侧肌肉力量不平衡,内侧力量太弱,外侧张力太高。力量太弱肌肉不能缓冲外界的力,要附带依靠关节等组织共同作用,而外侧紧张肌肉对髌骨产生一种向外的拉力,导致髌骨有脱轨的趋势,两侧肌肉不能平衡,久而久之就会损伤关节。
2. 下肢力线异常
下肢骨骼和关节排列合理,是保证正常运动的结构基础,如果存在力线异常就容易引发髌股运动轨迹异常。
Q角过大:膝盖的Q角度是股四头肌和髌骨肌腱之间角度的测量值,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连线代表股四头肌牵拉力线,从髌骨中点到胫骨结节连线与股四头肌牵拉力线相交之角即为Q角。正常男性的Q角位10°-13°,正常女性的Q角位15°-17°,当Q角超过20°时会改变髌骨和股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髌股关节外侧面下压力而导致疼痛出现。
此外,髌骨形态异常、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股骨颈的前倾过大、膝关节的外翻、胫骨内翻、髋关节过度内收等都有可能导致髌骨的运动不规则和增加髌股之间的作用力。
3.肌肉、韧带稳定性差
髌股关节的稳定因素,有动力性和静力性两个方面,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两者共同使髌骨在股骨髁间切迹中正确滑行。
动力性稳定因素:由股四头肌肌腱、髌腱、股内侧斜肌、股外侧肌和髂胫束提供。其中股内侧肌,是唯一保持髌骨稳定性的内侧肌肉,至关重要。
静力性稳定因素:由关节囊、股骨髁、髌骨内外支持带和髌骨韧带提供。任何引起力量不均匀的因素均可影响髌股关节的稳定性,从而使髌周受力分配不均匀,产生疼痛。
4. 髋关节力量不足
髋关节外展力量不足会引发髋关节过度内收内旋,也就是膝关节内扣,这样会大大增加髌骨向外脱轨的可能性。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症的治疗方法不少,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其中却以物理治疗为最常见的治疗首选。
物理治疗的目的:
1. 消炎止痛,通过针刺、制动、冰敷及理疗达到目的。
2.改善髌骨移动轨迹,通过关节松动术或肌肉牵伸来提高高张力组织的柔韧度。
3.纠正不正常的力学结构
4.强化股四头肌内侧肌力。
5. 改变活动模式。
经过医生专业评估与物理治疗后,应进一步进行肌力的恢复训练,配合改善错误的动作模式如:步态、跑姿、弹跳姿势。靠墙静蹲是个不错的针对性肌力训练方法。
关于保护膝盖的几点建议
我们的髌骨本身没有血液和淋巴液供应,所以一旦损伤恢复会非常的缓慢,停止进一步的损害是十分必要的:
1.如果你运动量很少或者受伤之后想开始锻炼膝关节,可以先从游泳开始;
2.损伤膝关节的运动包括爬楼梯、爬山、长时间下蹲、以不正确的姿势或者在不平整和比较硬的场地跑步,等等;
3. 如果你的年龄在30之前,可以做一些比较剧烈的运动。在30岁到40岁左右膝关节软骨会产生早期的磨损,此时就要开始控制运动量了,在40岁-50岁的时候软骨磨损更加严重,我们需要减少负重锻炼,当年龄到了50岁以上,在膝关节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拄拐来减轻膝关节的压力,同时利用其他无需膝关节负重的方法进行锻炼。